说到蒙古包,不能不提这个名称的由来。实际上,自古以来蒙古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称这种房子为“格日”( ger )。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叫格日为“蒙古包”(“包”是满语,房屋之惫).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至今草原牧民一般不说“Mongolger"(蒙古包)而仍然沿用“枯日”的旧称谓.他们称土市或砖瓦结构的房屋为“百盛”(过去写作“板升’.或“把什”)。另外,有人还管蒙古包叫“毡房”、“毡包”,古代中原人叫“蜜庐’等。

从建筑学历史说.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世界各个民族在具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当中原汉人熟练于建造以山墙和长屋掩为特点的土木结构房屋的时候,当古希腊、罗马人建造宏伟圆柱和三角屋顶以及后来的欧罗巴人精于修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大型宗教建筑的时候,当爱斯基摩人用冰雪建造 “水晶宫”的时候.中亚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则创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蒙古包。
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毡子和皮条就能做成.它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了最低点。修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它不像窑洞那样给大地留下长久凹陷的疤痕.又不像土木结构建筑,破坏后垃圾成堆,一片狼始。从某种角度讲,蒙古包应该属于世界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后.过不久你会看到那里仍然是绿草如茵的地方,生态恢复的速度之快就像在神话里一样。
蒙古包确实是人类建筑史上值得骄傲的创举。但它并不是某一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的结晶。如今。蒙古、达斡尔、哈温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民族仍然使用蒙古包。从西伯币」亚等地的出土文物和岩画的发现看,早在公元前3000年.在西伯利亚、高加索、中亚、黑海一代生活的游牧部落就使用带有蒙古包式“哈纳”的房屋或车上翻屋。司马迁所著《史记》和班固所著《汉书》中记载.匈奴人居住带有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