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规格表
品名面积(平米)用  途
直径3米蒙古包7.2又名“鸳鸯包”,适用于2-4人食宿。
直径3.5米蒙古包10适用于4-6人食宿。
直径4.2米蒙古包13.8适用于旅游景点,经济型,造价低,能容纳8人食宿。
直径4.6米蒙古包16.5适用于旅游景点,经济型,造价低,能容纳8-10人食宿。
直径5米蒙古包19.63适用于旅游景点,经济型,造价低,能容纳10-12人食宿。
直径6米蒙古包29适用于旅游景点,经济型,造价低,能容纳15-20人食宿。
直径6.8米蒙古包38适用于小型团体接待,能容纳30人食宿。
直径8米蒙古包58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40人食宿。
直径9米蒙古包66.3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50人食宿。
直径10米蒙古包78.5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50—60人食宿。
直径12米蒙古包113.11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60-70人食宿。
直径15米蒙古包176.63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100-120人食宿,可设小舞台
直径20米蒙古包314适用于团体接待,能容纳300人食宿,可设小舞台
新闻动态
News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当蒙古包与现代文明,应该谁去谁留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次数:1422次 字体大小【 】 关闭

  不主张草原以后发展为城市化,也不希望人们过度开发资源。尤其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这回导致草原永远失去生命的绿色,也最终丧失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美好家园。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既能让生活变得美好,又不会损伤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不能以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以为对这种矛盾的阐释和见证才是作家应该关注的焦点,因此类推其他民族所面临的问题,莫不如此。这其实是一个民族能够立足于今天的阵痛,也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起点。作家必需真诚面对。

当蒙古包与现代文明,应该谁去谁留

  3年前,突发奇想,想重温一下入住蒙古包的感觉。可家乡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牧民都不住蒙古包了为了满足我奇想,朋友特意委托一家牧民为我搭了一座蒙古包。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女儿在旗里上学。每天清晨,丈夫赶着牲畜到远处放牧,妻子则忙完家务活后,坐在房前的台阶上,用手机发信息。草原上信号不好,为了给女儿发一条信息,往往要发十几次才能成功。与他生活在一起,酒醺之后共同吟唱蒙古民歌,相互建立了很深的友情。然而,蒙古包里过了几天“牧民不如”生活之后,终于耐不住草原的寂寞和清苦。临别我塞给女主人500元钱,作为对他热情款待的酬报。本以为她会拒绝,至少要推让一下,可是拿过钱,头也不回地跑进屋里,再也没出来。疑惑,嫌钱少还是因为我给他钱不高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回到北京,就给朋友电话。答案出乎我意料:500元在草原上不是小数目,所以她不会嫌钱少,至于你给钱他不高兴更不可能,以为还是几十年前的草原么?牧民也有市场意识了,其实夫妇俩对你来访从心底里高兴,不想在面前流露半点离别的伤感。当接你车开得很远时,两人才走出房子,久久眺望你远去的方向。这段经历让我感触很深。离开家乡30多年了对蒙古包的感觉、对牧民生活和他心理的猜测都不过是一种想象,至少是一段遥不可及的回忆。不久前,看过蒙古族摄影师阿音的一组有关蒙古包的照片,对蒙古包即将在草原上绝迹感到痛心疾首。可是家乡的朋友反驳我作为民族文化,蒙古包确实有象征意义,但是住着宽敞舒适的现代化高楼,却让牧民永远挤在蒙古包里,觉得公平吗?哑口无言。

  开始检讨自己,同为蒙古人,之间的差别却像两个民族,两个世界。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就要求他永远滞留在几千年前的时空之中。人类在进步,蒙古族也需要发展。再想想我这些在乡村里养尊处优的作家们一写到就是蒙古包、蒙古袍、骑马、射箭等等,似乎文学只能在这些古老的事物上才能获取灵感。而实际上大多数牧民已经舍弃蒙古包,不穿蒙古袍了更喜欢温暖的砖瓦房,喜欢汽车摩托,喜欢电视和手机,甚至上网。而我一看到这些变化,便开始埋怨和叹息民族特征,甚至民族精神的遗失。其实根本不了解牧民的现代生活和他真实的愿望。与我对草原和民族的定义上已然存在着一条裂缝,这条裂缝使我对现实中的人物无法近距离的观察,以至对他进行了不真实甚至错误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