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耳熟能详诗句就是由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的《敕勒川》,被后人认作是“汉人遗响",这首诗把内蒙古草原的北方辽阔宽广,牧草肥美,牛羊遍地的草原景色栩栩如生的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们一种对蓝天白云和草原牧歌的内蒙草原无限向往。
蒙古包在《史记》和 《汉书》等汉语的著作中,主要被制作成“毡帐”和“穹庐”。在蒙文等书籍中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主要的意思就是无窗的房子,在现在的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主要的意思就是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源于满语。满语称蒙古人的住所成为“蒙古博”,“博”意思就是“家”的意思,“博”和“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就被称之为,至今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主要是“哈纳”“乌尼”作栋梁,在草原上主要是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多种部件构成。
木栅在蒙语中叫做“哈纳”,就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之城的网片,能够伸缩,几张网片与包门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圆架,要使用大约60根的“乌尼”撑杆和顶圈插结这就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在草原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捆扎在一起,然后在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用来封闭,就这样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制作完成了,可以说是这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