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的广袤,倔强的野花从马蹄间闪现绽出,阳光缓缓掠过穹庐顶部,内蒙古蒙古包里的日子让我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思绪万千,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如隔夜之梦,缭绕而悠远。
30年前,父母住在呼伦贝尔,弟弟不到5岁。那年春天,我的姑姑带着表哥来到我家,表哥最紧要就是面对考试,要在我们家住一段时间。姑姑为了给表哥身体增加营养,特意就把买了十来串香肠挂在门口的椽子下,买的香肠比较长,垂下来就可以碰到头告。妈妈告诉哥哥,香肠是姑姑买的的,不可以吃,除非是姑姑允许他吃。哥哥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母亲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母亲想,那么多的香肠,住在我家,肯定会给我的孩子吃一两块的,但是妈妈错了,姑姑每天单独做饭,每天香肠切了一块又一块,看着表哥吃得很香,而哥哥只能在在一旁羡慕地看着。

当时每每进出门口,年纪不大的哥哥会踮起脚尖,昂着头使劲地闻闻香肠,他从小就没吃过香肠,有时偶尔看到姑姑不在家,他就会悄悄地伸出舌尖舔一舔香肠底部,这也就是算是尝到香肠味儿了。母亲看见后心里难受,每次想要和姑姑要一块,却总是不好意思说,但是好像姑姑眼里只有表哥。终于有一天,母亲再也忍不住了,在做晚饭的时候,她拿起菜刀在香肠上狠狠地切下了一小块……后来,每当母亲谈起此事,脸上总带着酸涩和惆怅的表情,似乎当年的那些香肠又挂在了哥哥面前。
草原上的生活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日常的饭菜无非就是吃羊肉粥、喝茶,吃面或炒米什么的。妈妈做饭的技术不高,每次做出来的饭味道都比较差。羊倌每天都是最晚回来的人,每当家人吃完饭之后,母亲就会把吃剩的面条放在盆里,在搁置在炉子上,这样的话面条一直是热乎乎的,羊倌回来后能够接端起来吃。但是母亲做的面条一直就是很难吃——僵硬还没有味道,但是经过多次加热,面条就会变得粘软,汤也变得浓鲜了好多,哥哥每次吃饭时只吃半饱,然后等着偷吃留给羊倌的面,偶尔母亲也会吃上两口。
现在回想起当年在蒙古包里的日子,感慨万千,母亲的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久久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