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蒙古包的规格萦多。蒙古包内的支架称为“哈那”,按其大小分,一般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数种。按其样式分,又有转移式、固定式、人字帐房等。现按其样式说明如下:
转移式蒙古包,蒙语称为“乌尔郭格乐”。转移式蒙古包是纯游牧民的毡屋。主要是用毛毡来做屋盖和屋坡。其构造、形状、大小及屋内的格局与固定式房屋相同。其与固定式房屋的主要区别是,其支架不必永久性地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演也较为粗糙,地上没有地毯,只铺以牛羊的生皮或毛毡子。因此,转移式蒙古包的建造和拆除都较简单。

固定式蒙古包。固定式蒙古包同样是用毛毡来做屋盖和屋墙。有的是在覆好的德拉苏等草上再盖以毡子,有的则仅用毛毡包裹,然后用毛绳加以系紧,以示固定。与转移式蒙古包不同,固定式蒙古包必须把墙基埋入地内,毡屋周围的土地必须砸实,然后把屋墙墙脚用石块或木材加以圆形的固定,院内要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演也较为讲究,地上铺地毯,毯墙上有图案,包内装床板。这种蒙古包的建造和拆除都较为繁复。固定式蒙古包多见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一带。
人字帐房。(归绥县志):“又有人字帐房,表里用青蓝细布,小而密,另撑凉棚,可以会友。蒙古帐房遇雨,其上另以布棚遮之。人字帐房遇风,用绳束之,而系之于柱,帐竿交头,俱包铁。”人字帐房为休息、会友之所。
关于古代蒙古包的分类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有人们想了解蒙古包的话,请关注恒江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