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这一移动的居住形式,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积累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蒙古包形制独特,包内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相互交融,民俗气息浓厚,蕴含着人类社会一贯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思想。
首先,蒙古包的外形与结构,就是对“宇宙”的模仿。一方面受萨满教观念的影响,蒙古族人认为天是圆的;另一方面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茫茫草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四周是天地相接的地平线,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因而把蒙古包做成圆形,正契合了蒙古族最朴素最古老的宇宙观念。

其次,蒙古包的外形与结构,也是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蒙古包具有搭盖迅速、搬迁轻便、装载方便、拆卸容易等特点,这是蒙古族牧民长期游牧生活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再加上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这种光滑溜圆的流线型结构承受力很强,就和桥梁是拱形,可以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无论风以哪个方向刮来,蒙古包都没有迎风面,因而可以化解各方向来风的正压力。
再次,蒙古包也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混合。蒙古族人十分崇敬灶君和佛龛,把它们安设在包内至尊至敬的位置,以求助神灵为家庭祈福,保证家人生活美满,万事大吉。因而,世俗生活中渗入了神圣的因素,使人神共乐,人神交融。
最后,蒙古包内方位及座次秩序并然,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讲究秩序,起居活动、座次坐法甚至包内物品的摆放都有严格的规矩,一般是男右女左,按照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老者、蓉者在上,其他人均按辈分次序排座,井井有序,和谐相安,不可逾越。此外,蒙古族人由于过着长期游牧生活,生活条件艰苦,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培养了他们彬彬有礼、热情待客的礼俗。正如蒙古族谚语所说:“有朋友的人,社交遍草原,无朋友的人,涉足地窄小”蒙古族人们热情好客,礼仪繁多,民俗气息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