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样式延续了几千年,其制作工艺也被相应的继承下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入住,一些蒙古包的制作工艺也在面临着失传。

据调研组调查统计新巴尔虎左旗的巴音塔拉嘎查37户牧民中拥有蒙古包,20平方米的有23户,30平方米的1户,40平方米10户。可见在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蒙古包之于牧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现代工业文明注人草原,现在牧区部分蒙古包在材质上也发生了变化,组成蒙古包基本架构的材料已被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所取代,但这种现象仍属少数,大部分蒙古包还是使用木材、毡子和皮条等材质来制作。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随着手工艺人的减少,以家庭为.单位自制蒙古包的牧户已经寥寥无几,牧民多从蒙古包厂购买所需蒙古包。从历史角度来看,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北疆,大漠南北,蒙古草原自古以来一直为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凭借辽阔的草原,以游牧狩猎为生存手段,逐水草而迁居,为适应这样的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一种可随时搬迁活动的毡帐居住建筑,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在其不断发展和进化过程中,被后来的蒙古民族所继承沿袭,成为我们现在称之为蒙古包的特有的民族建筑形式。蒙古包,这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这样的毡帐建筑起源何时无从考证,但文物考古部门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圆形房基及灶火遗址,可推测这很可能是毡帐建筑最初的形式。